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、解释、练习(可下载电子版)
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
海量教学资源,免费领取
若需要电子打印版
请拉到文章末尾
资料内容预览
01.《世说新语》两则
谢太傅寒雪日内集(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),与儿女讲论文义( 文章的义理 )。俄而(不久,一会儿)雪骤( 急 ),公欣然曰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兄子胡儿曰:“撒盐空中差( 大体 )可拟( 相比 )。”兄女曰:“未若柳絮因( 乘,趁 )风起。”公大笑乐。即公大兄无奕女,左将军王凝之妻也。
1.注音
柳絮( ) 差可拟( ) 尊君在不( ) 雪骤( )
2. 翻译
俄而雪骤,公欣然曰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
3. 读了这篇文章,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,为什么?
4.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?
5.《咏雪》中“寒雪”、“内集”、“欣然”、“大笑”等词语,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?
答案
1.xù nǐ fǒu zhòu
2.一会儿,雪下得紧了,太傅高兴地说:“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?”
3.谢道韫,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,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,除了形似更兼神似。
4.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--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燕山雪花大如席,片片吹落轩辕台。--李白《北风行》
5.融洽、欢快、轻松(可任选其一)
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
陈太丘与友期(约定)行,期日中,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( 离开 ),去后乃(才 )至。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( 嬉戏 )。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( 同“否” )?”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友人便怒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( 舍弃)而去。”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友人惭,下车引( 拉,牵拉 )之,元方入门不顾( 回头看 )。
一、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。
(1)与友期行( ) (2)去后乃至( )
(3)相委而去( ) (4)下车引之( )
二、理解与思考
1“君”“尊君”“家君”的称谓有何不同?(3分)
君:
尊君:
家君:
2.“友人惭”的原因是什么?(可用原文语句回答)(1分)
3.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?你如何评价元方的“入门不顾”?(2分)
4.学习本文,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?(2分)
答案
一、(1)约定 (2)才 (3)丢下、舍弃 (4)拉
二、
1.君:对对方的敬称
尊君: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。
家君:对人称自己的父亲,谦词。
2.“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或:言而无信,待人无礼。
3.我认为元芳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。评价:我认为元芳入门不顾是对的,友人无信无礼;我认为元芳这样做是不对的,因为“友人”已经承认了错误,而且对方是长辈,这样做不礼貌。
4.为人处理,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、礼貌,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。(言之有理即可,答案不求统一)
02.《论语》十二章
子曰:“学而时习( 按时温习 )之,不亦说( 同“悦”,愉快 )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( 生气,恼怒 ),不亦君子( 指有才德的人 )乎?”——《学而》
曾子曰:“吾日( 每天 )三省(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)吾身:为人谋( 替人谋划事情)而不忠(竭尽自己的心力)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( 诚信 )乎?传( 传授,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)不习乎?”——《学而》
子曰:“吾十有(同“又” ,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)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( 立身,指能有所成就 ),四十而不惑( 迷惑,疑惑 ),五十而知天命( 上天的意旨 ),六十而耳顺(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)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( 越过 )矩( 法度 )。”——《为政》
子曰:“温( 温习,复习 )故( 学过的知识 )而知新(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),可以( 凭借 )为( 做,当)师矣。”——《为政》
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( 迷惑,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),思而不学则殆( 疑惑 )。”——《为政》
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(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)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( 能忍受)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——《雍也》
子曰:“知之者( ……的人 )不如好( 喜爱,爱好 )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( 以……为快乐 )之者。”——《雍也》
子曰:“饭( 吃 )疏食饮水,曲肱(胳膊 )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( 对,对于 )我如浮云。”——《述而》
子曰:“三人行(走路 ),必有我师焉( 于此,意思是在其中 )。择其善者( 好的方面,优点 )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——《述而》
子在川上( 河边)曰:“逝(往、离去 )者如斯( 代词,这,指河水 )夫,不舍( 舍弃、放弃 )昼夜。”——《子罕》
子曰:“三军( 指军队 )可夺帅也,匹夫( 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)不可夺志也。”——《子罕》
子夏曰:“博学而笃( 坚定 )志,切( 恳切 )问而近思,仁(仁德 )在其中矣。”——《子张》
一、文学常识填空
1.《论语》是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,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。它以 _____体为主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。
《论语》与________、________ 、_________ 并称“四书”。共二十篇。
2.孔子(公元前551-公元前479),名 ____,字_______ ,_______ 时期 _______人,春秋末期的_______ 、_______、_______ ,_______ 思想的创始人。相传他有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人。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“_______ ”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“_______”。二、通假字
1.不亦说乎 _______通_______ ,意思是_______
2.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通_______,意思是_______
三、古今异义词语
1.学而时习之(时,古义:_____;今义:_______。习,古义:_______;今义:____)
2.吾日三省吾身(日,古义:_______;今义: _______。三,古义:_______,今义:_______)
3.温故而知新(古义:_______;今义:_______)
4.择其善者而从之(善者,古义:______;今义:_______。从,古义:______;今义:_______。)
5.可以为师矣(古义:_______;今义:_______)
四、一词多义
1.为:为人谋而不忠乎( )
可以为师矣( )
2.而:人不知而不愠( )
温故而知新( )
五、词语活用归类
1. 学而时习之( )
2.吾日三省吾身( )
3.传不习乎( )
4.好之者不如乐之者( )( )
5.饭疏食饮水( )
6.温故而知新( )( )
六、成语归类(写出文中成语,至少五个)
七、1.阐述“学”和“思”辩证关系的句子:
2.求学应该谦虚,正如《论语》中所说:
3.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,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:
4.当别人不了解自己、误解自己时,孔子提出不要焦虑:
5.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:
6.孔子在《述而》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:
7.唐太宗有一句名言“以人为鉴,可以知得失。”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《论语》中孔子的话:
答案
参考答案:
一、文学常识填空
1.儒家 语录体 《大学》 《中庸》 《孟子》
2.丘 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 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 儒家“圣人” “孔孟”
二、通假字
1. 说同 “悦” ,愉快。2. 有 同“又”, 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。
三、古今异义词语
1. 时,古义:按一定时间;今义:时间。习,古义:复习;今义:学习
2. 日,古义:每天;今义:一日。三,古义:泛指多数,今义:数词,三
3. 古义:旧的知识;今义:过去的,老的
4. 善者,古义:优点;今义:善良的人。从,古义:跟从(学习);今义:跟从。
5. 古义:可以凭借;今义:可能,许可
四、一词多义
1.为:替 成为,做
2.而:转折连词,却 顺承连词,不译
五、词语活用归类
1.名词作状语,按时
2.名词作状语,每天
3.动词活用为名词,老师传授的知识
4.好:形容词活用为动词,喜欢,爱好;乐:形容词活用为动词,以……为乐。
5.名词活用为动词,吃饭
6.故:形容词作名词,旧知识;新:形容词作名词,新的知识
六、成语归类
1.不亦乐乎 2.温故知新 3.择善而从 4.三人行,必有我师
5.逝者如斯 6.匹夫不可夺志 7.富贵浮云 8.箪食瓢饮
七、1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2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。
3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。
4、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
5、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
6、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
7、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03.《诫子书》
夫(助词,用于句首,表示发端。)君子之行,静(摒除杂念与干扰,宁静专一。)以(连词,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。)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(内心恬淡,不慕名利。)无以(没有什么可以拿来,没办法。)明志(明确志向。明,明确、坚定。),非宁静无以致远(达到远大目标。致,达到。)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(增长才干。)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(放纵懈怠。淫,放纵。慢,懈怠。)则不能励精(振奋精神。励,振奋。),险躁(轻薄浮躁。险,轻薄。)则不能治性(修养性情。治,修养。)。年与时驰(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。驰,疾行,指迅速逝去。),意与日去(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。),遂成枯落(凋落、衰残,比喻人年老志衰,没有用处。),多不接世(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。),悲守穷庐(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。),将复何及(又怎么来得及。)!
一、 划分节奏(4分)
1、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
2、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
二、解释(24分)
1、静 2、淡泊 3、致远 4、险躁
5、治性 6、广才 7、将复何及 8、励精
9、无以 10、明志 11、诫 12、书
三、填空(4分)
《诫子书》选自 ,作者是 字 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 家。
四、1、本文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。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?(6分)
2、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:“静以修身”“非宁静无以致远”是 的力量;“俭以养德”是 的力量;“非淡泊无以明志”有 的力量;诫子书只有 字, 传递出的信息,比起长篇大论,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,这就是简约的力量。(4分)
3、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?(6分)4、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“志当存高远”的座右铭,请写出这两句话。(4分)
5、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“志”的语句,联系上下文,说说你对文中“志”与“学”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。(8分)
6、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。(6分)
7、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。(4分)
答案
一、1、夫/君子之行,静/以修身,俭/以养德2、非淡泊/无以明志,非宁静/无以致远
二、解释(24分)
1、静:摒除杂念和干扰,宁静专一。
2、淡泊:内心恬淡,不慕名利。
3、致远:达到远大目标。致:达到。
4、险躁:轻薄浮躁。
5、治性:修养性情。治:修养
6、广才 :增长才干。
7、将复何及:又怎么来得及。
8、励精:振奋精神。
9、无以:没有什么可以拿来。没办法。
10、明志:明确志向。明:明确、坚定。
11、诫:告诫、劝勉。
12、书:书信。
三、 《诸葛亮》 诸葛亮 孔明 军事四
四、1、学习 和 做人
无论做人还是学习,作者强调的是一个“静”字:修身需要安静,学习需要静,获得成就也取决于“躁”字,把“静”与“躁”字加以对比,增强了论述效果。
2 宁静 节俭 超脱 86
3、告诫儿子修身养性,生活节俭,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。4、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
5、文章很重视“志”的作用,一方面要靠淡泊、宁静以“明志”,也就时时将“志”放在眼前,不断磨砺;一方面强调无“志”则不足以“成学”,没有志向,则学无目标,必然学习庞杂,不能专一。
6、例:学习要一心一意,不能三心二意;读书时要沉静,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,才能有所感悟,有所理解。
7、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. 蜀相(杜甫)
三顾茅庐、 草船借箭、七擒孟获、空城计
04.《狼》
一屠(屠户)晚归,担中肉尽,止(仅,只)有剩骨。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(紧跟着走了很远。缀,连接,紧跟)。屠惧,投以骨(把骨头投给狼)。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(跟从)。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矣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(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。并,一起。驱,追随、追赶。如故,跟原来一样。)。
屠大窘(处境困迫,为难),恐前后受其敌(遭受它的攻击)。顾(看,视)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(堆积柴草。)其中,苫蔽成丘(覆盖成小山一样。苫蔽,覆盖、遮盖。)。屠乃奔倚其下,弛(解除,卸下。)担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(瞪眼朝着屠户。眈眈,凶狠注视的样子。)。
少时(一会儿。),一狼径去(径直离开。径,径直。),其一犬坐于前(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。犬,像狗似的。)。久之(时间长了。),目似瞑(闭上眼睛。),意暇甚(神情很悠闲。意,神情,态度。暇,从容,悠闲。)。屠暴(突然。)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(洞穴,这里用作动词,指打洞。)其中,意将隧入(从通道进入。隧,通道,这里用作状语,“从通道”的意思。)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(屁股)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前狼假寐(假装睡觉。寐,睡觉。),盖(表示推测,大概,原来是。)以诱敌。
狼亦黠(狡猾。)矣,而顷刻(一会儿。)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(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。变诈,巧变诡诈。几何,多少,意思是能有多少。)?止增笑耳(只是增加笑料罢了。)。
一、填空。
1、《狼》选自______ __,作者是___朝________,字 ,别号 。
2、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是“ ”。
3、本文按照屠户 、惧狼、御狼、杀狼的顺序叙事,从“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”等行为和“ ”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,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。
二、选择题
1、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。( )
A.文章主要告诉我们,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,我们先作让步,如果其得寸进尺,贪得无厌,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。
B.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:遇狼——御狼——惧狼——杀狼。
C.“投以骨”和“复投之”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。
D.“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”和“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”表现了狼的狡猾。
2、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( )
A.其一犬/坐于前 B.其一/犬坐于前 C.其/一犬坐于前 D.其一犬坐/于前
3、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。( )
A.文章主要告诉我们,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,我们先作让步,如果其得寸进尺,贪得无厌,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。
B.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:遇狼——御狼——惧狼——杀狼。
C.“投以骨”和“复投之”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。
D.“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”和“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”表现了狼的狡猾。
4、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木三分”此联是郭沫若写给谁的故居的?( )
A、老舍故居 B、吴承恩故居 C、蒲松龄故居 D、曹雪芹故居
5、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。( )
A.《聊斋志异》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,“志”是记的意思,“异”是指奇异的事,多为鬼狐的故事。
B.“暴起”“劈”“转视”“断”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。
C.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,语言简练,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,给人以深刻的启发。
D.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,点明了全文的主旨,包含着讽刺的味道。
三、理解题
1、在与狼的较量中,“屠户”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2、概括狼的形象,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?
3、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,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。
句子:
意思:
4、写出两个带“狼”字的成语:
5、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,有什么作用?
6、“复投”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?
7、屠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狼的贪婪凶残的本性,并做好了搏斗的准备?
8、从文中找出一处相互呼应的句子写下来。
9、 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,有什么作用?
10、屠户是个怎样的人?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?
11、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答案
1、《聊斋志异》清朝蒲松龄 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
2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
3、遇狼 目似瞑,意暇甚。 机智、勇敢
二、选择1、 D 2、B 3、D 4、C 5、C
三、理解题
1、①开始屠户很害怕,存有侥幸心理,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;
②后来屠户镇定下来,丢掉幻想准备抵抗,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,拿起屠刀;
③最后屠户坚定决心,勇敢斗争,跳起来,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,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。
2、狼的形象:贪婪、狡诈、凶狠;这则故事讽喻:①像狼一样的恶人,不管耍怎样的花招,总是要被识破的。②只要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,就一定能取得胜利。
3、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?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。
4、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
5、交代了屠户卖完肉在回家路上被二只狼紧追不舍的情景。作用:①写出了屠户危险的处境;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;③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。
6、体现了屠户抱有侥幸心理,对狼一再妥协退让。
7、屠乃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。
8、“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”与“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”
9、议论,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情的看法,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,也是对屠户勇敢、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。画龙点睛,提示了文章的主题。
10、屠户初怯懦,胆小,妥协,退让,当认识到狼的本性后变得勇敢、机智。
主要用动作描写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。
11、这则故事告诉我们,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,不要妥协退让、心存幻想,要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。
05.《语言两则》
《穿井得一人》
宋之丁氏,家无井而出溉汲(打水浇田。溉:浇灌、灌溉;汲:从井里取水。),常一人居外。及(待,等到。)其家穿井(挖井、打井。),告人曰:“吾穿井得一人。”有闻而传之者曰:“丁氏穿井得一人。”国人(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。)道(讲述。)之,闻之于宋君(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情。闻,知道,听说,这里是“使知道”的意思。)。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,丁氏对(应对,回答。)曰:“得一人之使(得到一个人的使唤,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。),非得一人于井中也。”求能之若此,不若无闻也。
《杞人忧天》
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,身亡(无,没有。)所寄,废寝食者。又有忧彼之所忧者,因(于是,就。)往晓(告知,开导。)之,曰:“天,积气耳,亡处亡气。若(你。)屈伸呼吸,终日在天中行止(行动、活动。),奈何(为何,为什么。)忧崩坠乎?”
其人曰:“天果积气,日、月、星宿(泛指星辰。),不当坠耶(句末语气词,吗。)?”
晓之者曰:“日、月、星宿,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,只使(纵使、即使。)坠,亦不能有所中伤(伤害。)。”
其人曰:“奈地坏何?”
晓之者曰:“地,积块(聚积的土块。)耳,充塞四虚(四方。),亡处亡块。若躇步跐蹈(这四个字都是踩、踏的意思。),终日在地上行止,奈何忧其坏?”
其人舍然(舍然:消除疑虑的样子。舍:同“释”,解除、消除。)大喜,晓之者亦舍然大喜。
一、填空
1、《穿井得一人》节选自《 》,《吕氏春秋》又称《 》,是战国时期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。是先秦 (儒家、法家、墨家、杂家)代表作品。
2、“穿井得人”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。
3、《杞人忧天》选自《 》,内容多为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和 。作者是 ,战国时期的____人物,郑国人。
二、课文内容理解
1、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?
2、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?
3、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?
4、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( )
A、不要轻信流言蜚语。 B、一家之言,经再三转述,往往会丧失原义。
C、对于别人的话,要注意实地调查,掌握第一手材料。 D、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。
5、文末“求闻之若此,不若无闻也。”有什么作用?
6、《穿井得一人》中,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言?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?
7、文中杞国人“忧天地崩坠”,因此“晓之者”从“天”“地”两方面加以开导。
就“天”解说的内容是
就“地”解说的内容是
8、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?
9、文末“其人”“大喜”的原因是 ;
“晓之者”“大喜”的原因则是 。
10、杞人为什么忧天?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?
11、《杞人忧天》中的“晓之者”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?你如何评价?
12、人们常用“杞人忧天”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,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。你同意哪一种理解?
13、《杞人忧天》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?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?
答案
填空1、《吕氏春秋》 《吕览》 吕不韦 杂家
2、以论传讹
3、《列子》 寓言 列御寇 道家
1.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。 2.传言不要轻信,要实事求是。尤其“以讹传讹”更要不得。
3、不盲目轻信传言,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。
4、D
5、总结全文,提示了文章的中心,告诉人们: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。
6、(1)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;②“传之者”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,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;③“国人”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,
(2)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,我们不能盲目轻信,更不能随便传播,一定要多方查证,辨别信息的真伪,实事求是,弄清真相。
7、原文
8、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。
9、杞人明白道理、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;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,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。
10、怕天会塌下来。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
11、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,“晓之者”地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,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。但在当时,他认为天地是一种物质存在,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。
12、(1)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。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如此。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。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。
(2)有强烈的忧患意识。忧国忧民、居安思危其实都是“杞人忧天”,在今天也十分必要,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,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,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。
13、语言描写(对话描写)杞人:庸人自扰、忧虑重重。晓之者:热心解忧、悉心劝解。
▲篇幅有限 只能展示一小部分
▍资料来源:网络
▍综合整理和编辑: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
▍免责声明:本文所有图文、音视频均来自网络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除非无法确认,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,如有侵权烦请告知,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。谢谢!
领取方法
领取方法
1
关注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公众号
1
关注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公众号
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
2
回复文字:七上文言文
2
回复文字:七上文言文
进入公众号,点击左下角的键盘图标,到聊天界面
学习重点
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,编写不易,去右下角给小编老师点亮“在看”吧!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
——END——